
當前智慧硬體市場尚小,還不值得蘋果進入:
對於蘋果這樣年營收上千億美元的企業來講,只會關注規模在百億甚至千億美元的市場;而目前智慧硬體和智慧家居市場還處於早期階段,規模遠不及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和PC市場。
就拿2013年上市的智慧家居企業Control4來講,目前市值不足5億美元,2012年收入只有1億美元左右。如果將Nest,Control4,Withings,Fitbit,Pebble等一系列智慧硬體創業公司的估值相加,估計也還沒有達到100億美元。
所以蘋果當前尚未進入智慧硬體和智慧家居市場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反,蘋果反而在汽車市場流露出了巨大的興趣,大有一統汽車江湖的野心。原因很簡單,當前汽車產業規模處在萬億美元的級別,僅通用汽車2012年營收就達到1523億美元;而專注于電動車的Tesla的市值也已經突破200億美元。這也就不難解釋蘋果為何對汽車市場垂涎三尺了。
蘋果精力有限,仍需專注核心產品:
根據蘋果1月28日早間發佈的2014年第一財季的財報顯示,iPhone營收(324億美元)就占到總營收(576億美元)的56%。面對現金流如此給力的產品,蘋果理應投入更多的精力來確保其在智慧機等優勢產品的領導地位。
此外,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預計,2013年全球智慧手機的出貨量將超過10億部,同比增長39.3%。面對一個已經10億出貨量,並且還在高速增長的智慧手機市場,蘋果沒有理由分心去做別的產品。
市場的利好吸引著蘋果繼續專注智慧機市場,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更是鞭策著蘋果,讓其更加專注于智慧機和平板市場,確保其在產品和使用者體驗方面的領先地位。
隨著智慧機形態的成熟,蘋果在創新方面的壓力增大,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資金來確保產品創新方面的領先地位。在此背景下,蘋果並購了一些能夠整合到iPhone內的技術公司,例如語音辨識公司Siri、晶片設計公司Intrinsity、3D感應器公司Primesense、處理器公司Passif Semiconductor和指紋識別公司AuthenTec。
蘋果還不是優秀的互聯網公司:
蘋果是一個出色的軟硬結合公司,但不是一個出色的互聯網公司。軟硬結合體驗方面蘋果絕對世界一流,但是蘋果在互聯網服務方面還尚未找到感覺,與Google、Facebook等都有不小的差距。
蘋果自身也認識到了這方面的短板,才會在近幾年並購中接連並購一些優秀的互聯網創業公司。例如蘋果在最近幾年中先後收購了5個地圖服務提供者,試圖追趕Google地圖服務。
除此之外,蘋果近幾年還收購了社交資料公司Topsy、個人搜索公司Cue、移動資料壓縮公司AlgoTrim、記筆記應用Catch和視頻推薦服務公司Matcha。
可以預見,蘋果將會繼續通過收購來彌補其在互聯網服務提供能力上面的不足,縮小同Google和Facebook等公司的差距,將自家的核心互聯網服務整合到iOS系統中去。
蘋果更需要一個健康的生態體系,而不是什麼都自己做:
對於蘋果而言,建立在iOS系統之上的APP Store是其生態系統的核心所在,蘋果會非常重視APP Store生態體系的維護,不會輕易做出刺激和危害開發者的行為。
以智慧硬體為例,蘋果在全力扶植圍繞iOS平臺的智慧硬體企業,説明他們銷售產品;目前APP Store網店和實體店鋪已經成為智慧硬體分銷的一個核心管道。
由此看來短期內蘋果不會輕易涉足終端硬體,更多是鼓勵智慧硬體和智慧家居企業Made for iPhone,通過智慧硬體來再次豐富自身的生態體系。蘋果這種體量的公司更看重的是平臺和入口級的機會,並不會滿足於做好一兩個終端產品。
在此策略指引下,蘋果會將自己iOS平臺和APP Store生態體系複製到不同的領域中去,例如智慧汽車市場,智慧手錶市場,以及未來的智慧家居市場。
當然,對於市場潛力比較大的智慧手錶和智慧汽車市場,蘋果已經有所行動;而對於尚處早期的智慧硬體、穿戴設備和智慧家居產品,蘋果會更多進行專利和技術儲備,不會輕易推出終端產品。據悉,在智慧手錶方面,蘋果已經有幾百人在夜以繼日的研發中,預計1-2年內會發佈。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