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 吉米帶你看AMG 50週年鉅作 Mercedes-AMG GT R 發表會 - iPhone4.TW

會員登入



顯示結果從 1 到 3 共計 3 條

查看主題

  1. #1
    吉米丘 的頭像

    勸敗大魔王

    註冊日期:09-20-2007
    文章:50,710
    謝謝你: 9,906
    在 6,550篇文章中獲得 48,049個感謝
    戴起耳機來享受發表會的美妙時光吧~

    有酷車,有好歌聲,有張惠妹!!!







    新聞稿
    ---------------------------------------------------



    AMG 50 週年鉅作 綠色地獄猛獸降臨 Iren.Chen@daimler.com
    Mercedes-AMG GT R 震撼出閘


    • Mercedes-AMG GT R 於素有綠色地獄之稱的紐伯林賽道達成 7:10.9 之單 圈成績,締造量產前置後驅跑車最速紐柏林單圈成績,將 GT 車系性能再 度推向極限。
    • 專屬的紐伯林消光綠車漆呼應淬煉自綠色地獄的血統,搭配上源自 300SL 的經典 Panamericana 直柵式水箱罩、AMG 主動空氣力學進氣格柵、大 型尾翼與競技氛圍滿點的駕駛艙,讓 Mercedes-AMG GT R 不僅有著最剽 悍的性能態勢,更是賽車科技的火力展示。
    • 以紐伯林賽道為研發基礎,延續 AMG GT 家族前中置引擎與 Transaxle 後 置變速箱架構,動力輸出強化至 585hp;搭配專屬底盤套件、後軸轉向系 統、主動空氣力學、輕量化車身結構、9 段式循跡控制系統等嶄新科技配 備,為 Mercedes-AMG GT R 建構出硬底子性能態勢。




    完全承襲 AMG GT 車系源自賽道更適用街道之定位,GT R 為家族中最接近賽 道風格的代表,身為首輛以最高比例移植賽道精髓的道路版跑車,Mercedes- AMG GT R 根植素有綠色地獄之稱的德國紐柏林賽道,不僅外觀披上了專屬的 紐柏林消光綠車色展現血統,更以高達 585hp 輸出的前中置引擎搭配 Transaxle 後置變速箱架構搭配專屬底盤套件,與 Active Aerodynamic Profile 主 動空氣力學裝置與輕量化車身結構,於紐柏林北側賽道締造 7:10.9 之單圈成 績,打破市售量產前置後驅最快單圈成績。

    「AMG GT R 擁有前所未有的駕馭極限,融合賽道基因與賽車工藝,具備淋漓 的動態表現、精準的指向性與絕佳抓地力,不僅深入每一寸肌膚,更將沸騰您 的血液。這是一款專為極限駕馭體驗而生的跑車,亦是我們運用智慧性能將賽 道猛獸馴化為道路跑車的代表作。」 Mercedes-AMGGmbH總裁TobiasMoers 如此說著。


    誕生於綠色地獄 猛獸般之狂放外型

    不僅擁有代表綠色地獄的紐柏林消光綠專屬車漆,AMG GT R 更藉由賽車科技 的導入,展現獨一無二的外觀設計。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源自 1952 年 Mercedes- Benz 300 SL 經典車款的 AMG Panamericana 直柵式水箱罩,及輕量化碳纖維 寬體前葉子板(較 AMG GT/GT S 車型加寬 46mm,提供精確的轉向性與強大的抓地力。AMG Jet wing 飛翼式前保桿更導入 AMG 主動空氣力學的進氣格柵 與前下護板(對應車速可自動調降最多達 4cm,於時速 250km/h 時可增加額 外 40kg 下壓力),氣壩兩側輔以側翼輪拱對流孔,將賽車空氣力學完美運用。

    碳纖維車頂、碳纖維車外後視鏡罩、以及前葉子板雙側散熱孔上的亮黑色散熱 孔飾片則構成 AMG GT R 側影的強烈識別特徵。車尾配備大型可調式碳纖維尾 翼、寬體後葉子板(較 AMGGT/GTS 車型加寬 57mm)、消音器氣體散熱對流 孔、輕量化碳合金消音器,與中出排氣系統結合側邊雙出隱藏式尾管,構築出 最讓人震懾的背影。

    競技風華 裏外兼具

    滿漲的競技風格,同樣於 AMG GT R 座艙內全面展開。駕駛操控介面換上了含 12 點鐘標記的 AMG 高性能全 DINAMICA 平底方向盤;搭配 AMG 高性能賽車 座椅,於激烈操駕時給予最紮實與直接的操控感與穩固的包覆性。並藉由橘紅 雙色儀表樣式搭配黑色外框、AMG 霧面碳纖維控台飾板、AMG 碳纖維門檻飾 板、黑色織布頂篷(亦可選擇黑色 DINAMICA 車內頂篷)、與多處的亮黑色飾 板點綴的 AMG 內裝夜色套件,將熱血與豪華質感完美融合。

    除了豪華內裝選配,AMG GT R 同時提供車主征服賽道的最佳準備,提供 AMG 賽道套件,包含輕量化 AMG 賽車桶型座椅、SCHROTH 四點式安全帶、滅火器 與霧黑色防滾架,讓車主更能將 AMG GT R 發揮到極致。




    M178 巔峰之作 0-100km/h 加速 3.6 秒達成

    AMG GT R 所搭載的動力系統,是代號 M178 的 AMG 4.0L V8 雙渦輪增壓汽油 引擎,不僅貫徹 “OneMan,OneEngine” 造車哲學,也擁有「hotinsideV」中 置雙渦輪設計、「NANOSLIDE technology」奈米鍍層、「zirconium alloy」鋯合金 材質打造的汽缸蓋、乾式油底槽及 AMG 動態引擎腳等設計,更將渦輪增壓系 統增壓值由原先的 1.2bar 提升至 1.35bar,相對應 ECU 引擎監理系統也重新調 校空燃比與正時控制,讓其最大馬力表現高達 585hp/6250rpm,最大扭力為 700Nm / 1900~5500 rpm,而 AMG DYNAMIC SELECT 駕駛模式則提供 Comfort、 Sport、Sport+、RACE、Individual 五種階段,讓 AMG GT R 不僅擁有更易征服 賽道的動態特質,也能依照個人駕馭風格,調整最適宜的動力特性。


    Transaxle 後置變速箱設計,藉由輕量化碳纖維傳動軸與碳纖維扭力管相接 AMG SPEEDSHIFT DCT 7 速濕式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並強化 M 模式手動 換檔的反應時間;對應 RACE START 超跑控制模式的進化,AMG GT R 僅需於 D 檔靜止狀態全力踩踏煞車與油門即可執行(限 S/S+/RACE 模式使用),並可 藉由換檔撥片依路面狀況調整起跑轉速,造就了 0-100km/h 加速過程僅需 3.6 秒成績,極速高達 318km/h。

    多樣賽車科技導入 成就極限駕馭快感

    AMG GT R 征服賽道的實力除了動力系統以外,底盤功力更臻關鍵。導入專屬 AMG RIDE CONTROL 跑車化懸吊,於雙 A 臂連桿、羊角與轉向節等處皆採用鍛造鋁合金部件,有效降低簧下重量,搭配萬向軸承設計的後軸下連桿、強化 版後軸防傾桿,懸吊內的鋼製圈簧(彈性係數手動可調)與筒身皆採專屬設計, 並提供 C/S/S+三段電子阻尼係數調整功能。




    制動系統方面,搭載 AMG 陶瓷複合材質高性能煞車系統,前 402mm/後 360mm 陶瓷複合材質碟盤搭配前固定式六活塞/後浮動式單活塞卡鉗,擁有絕佳的抗 熱衰退效果。再配上 AMG 後軸轉向系統,以時速 100km/h 做區分,100km/h 以上前後軸轉向同步,以下則前後軸反向轉動,提供高速穩定、低速靈敏等雙 重優點。ESP 電子操控系統提供三種模式設定,包含最高動態駕馭穩定性的 ESP ON、兼顧穩定性與駕馭樂趣的 ESP SPORT HANDLING、最小電子輔助干涉 性的 ESP OFF 等。AMG GT R 更擁有源自於 AMG GT3 賽車的專屬 AMG Traction Control 9 段式循跡控制系統,提供駕駛可針對各種路況進行調整,打造極高自 由度,徹底激發車輛操控極限。


    除此之外,輕量絕對也是致勝關鍵,AMG GT R 除了外觀可視的碳纖維材質外, 針對前葉子板、底盤強化支撐件、扭力管外罩、傳動橋車體強化支撐件等處皆 導入碳纖維材質,作為選配的 AMG 輕量化五輻雙肋式霧黑色鍛造輪圈,10J x 19 與 12J x 20 尺碼的前後輪分別僅重 8.3kg、9.8kg,更展現 AMG GT R 於輕量 層面所下的功夫。

    此篇文章於 07-27-2017 02:00 被 吉米丘 編輯。



 

 

相似的主題

  1. [影片] 吉米帶你看 Mercedes-Benz New C-Class Coupe 發表會
    由吉米丘論壇中汽車
    回覆: 0
    最後發表: 06-12-2017, 23:13
  2. [影片] 吉米帶你看懂 the new Mercedes-AMG 43 家族
    由吉米丘論壇中汽車
    回覆: 0
    最後發表: 05-24-2017, 13:51
  3. 回覆: 1
    最後發表: 09-21-2016, 22:30
  4. [影片] 吉米帶你看Parallels Desktop 12發表會
    由吉米丘論壇中Mac 最新消息區
    回覆: 15
    最後發表: 09-19-2016, 14:49
  5. [影片] 吉米帶你看 2015 Audi Q3 發表會
    由吉米丘論壇中Audi4.TW
    回覆: 2
    最後發表: 05-14-2015, 02:10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回到此頁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