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B植物燈致命缺點: 散熱、發光效率、眩光與光譜單一性過高
COB植物燈的散熱是第一個「關鍵致命傷」。一般 9W COB 的 尺寸是一個直徑僅約為10mm的圓形,這決定了它只能在這個面積內直接作用於發熱源,至於面積以外的範圍就僅作為散熱的輔助。而同樣9W的大功率LED燈板,基板直徑 一般 在100mm左右。 對散熱來講,低發熱量、大面積散熱的情形要遠好於高發熱、小面積散熱 。想想把幾個9個大晶片塞在1公分直徑大小面積,真的是風險很高,若使用的是小晶片,那可是要塞幾十顆進去這1公分的小面積,全部沒有獨立支架支撐,膠體面積又大容易在組裝過程中碰撞(俗稱的LED內傷),不用多久LED就開始閃爍甚至死燈了... 這還是僅僅9W!! 若換成20W? 50W? 100W? 150W? 功率越大,風險就更大!! 偏偏功率越大的LED植物燈具越是標榜使用COB(特別是以低價搶市的大陸製植物燈),原因為何?! 因為LED光源成本超級無敵的低,組裝成本也很低,但這都是用風險對價換來的!!
上圖:常見的小功率COB植物燈LED光源(常見應用如下圖)
至於COB廠家一直在大肆宣傳的低熱阻,其實說的是導熱能力好。不過請注意,所謂的「導熱能力好」只是能把COB產生的熱導出來,至於接下來對熱的處理COB是完全被動的。 就 好比一條高速公路,車在路上是跑得很快,可到收費站 就 開始堵了,這個和COB的情形類似 。也就是說很多的熱淤積都堵在COB與散熱器之間,還有LED驅動電源產生的熱干擾,熱無法傳遞到散熱器上根本就是在加速讓COB老化... 越想越可怕!!
(上圖:常見大功率COB光源)
(上圖:常見大功率COB光源應用燈具)
COB植物燈的第二個缺點是光效。由於在一個狹小的面積上 緊密排列 了多顆LED晶片,所以 單顆晶片所發出的靠近水平方向的光會遇到相鄰晶片而不斷形成全反射,最後被封裝材料吸收,不能發射出去 。而對於SMD或EMMITER,只要間距合理,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正是這個全反射使得COB的發光效率從一開始就比"單顆LED燈珠組成的LED燈板"天生效率就低10%。同時,封裝材料吸收水平方向光線所帶來的熱量和晶片密集排列本身產生的熱量疊加,導致COB工作溫度偏高,再次影響晶片光效的雙重打擊,甚至是更容易有閃爍(或死燈)風險的三重打擊。 即使使用相同的晶片,COB也要比表面貼裝少20 lm/W左右 。
(上圖:大光率LED矩陣式燈板(非COB)~ 面積雖是缺點; 但卻也是產品穩定的關鍵成功因素)
對於SMD或EMMITER(如上圖),LED間距合理,就不存在光效問題。
COB植物燈的第三個 缺點 就是眩光。同樣基於COB的小面積大功率,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眩光與鬼影問題,基本上使用COB的射燈都必須配一個非常深的燈杯,除了配光需要更是為了防止過於強烈的眩光。而且有許多牽涉光譜與波長及使用者安裝使用上的特殊細節,此文就不加贅述~
"非COB" LED植物燈的二次光學處理更有效率, 更貼近使用者安裝需求
COB植物燈的第四個缺點就是使用紅螢光粉調色,光譜單一性過高!紅螢光粉本身的光衰與波長準確性是一個問題,要配置多樣化的紅藍混光比例又是個問題,若要添加特殊波長晶片根本是問題重重,只是為了組裝方便與成本考量導入不適用的COB封裝,對生產者與消費者都是極大的風險!! 而且添加紅螢光粉色的植物燈又有多項先天性設計的致命問題,所以一般專業大型植物燈品牌都會避開紅螢光粉染色LED的設計!
除了上述的問題, 還有很多其他還有光配方設計、安裝與環境、生產組裝、維修... 等問題,是專業植物燈廠商的know-how,工廠的RD也不願透漏的太詳細,而以上幾點致命傷,就足以提醒大家要避開COB封裝的LED植物燈囉!!
台灣製18W優質光譜(精準波長)LED植物燈泡的"綜效" 甚至可超越50W紅螢光粉染色的大陸製COB植物燈
下圖:非COB光源, 燈板矩陣可添加特殊波長晶片, 可達到光譜多樣化設計
下圖:非COB光源, 燈板矩陣可添加特殊波長晶片, 可達到光譜多樣化設計
台灣製18W優質光譜(精準波長)LED植物燈泡的"綜效" 甚至可超越50W紅螢光粉染色的大陸製COB植物燈
《吉米帶你去》Apple Store 信義 A13 開幕囉
6 天前 進 iPhone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