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從2003年開始說起

相信很多夥伴,看過「傳說中」那篇iBook的分享文,加入水果幫到現在的對吧?

更有很多人看過之後,覺得吉米是壞人,氣的牙癢癢的,但是嘴角卻是上揚的…
2003年,吉米在不愁沒有最新最頂級S社頂級筆電的環境下,毅然決然的拋下一切,跳入水果幫
讓吉米在人生中,開始走向了一個屬於吉米自己的 美麗新世界
然而,嚐過美麗的果實之後,小小台的iBook實在無法負荷吉米日常工作上的需求
PowerMac G5工作站的加入

2005年九月,吉米終於忍痛花了將近十萬元,買了第一台蘋果的桌機,工作站等級的PowerMac G5

在那個年代,花個十萬元買台雙CPU的電腦,算是很貴,非常貴,尤其是顯卡等級跟PC相比,完全就是不能比較的等級
但是,加入水果幫之後,我每天省下了非常多非常多的時間,不需要去跟電腦大眼瞪小眼,不需要去掃毒,不需要去煩惱客戶寄來的信裡面有沒有炸彈
就是專心工作就好,所以高於iBook多倍的PowerMac G5,就變成是我工作的好夥伴
而這台PowerMac辦到了另外一個不可思議的結果
就是三年後我還能以六萬五千元的高價割愛給另外一個水果幫同好
八核心Mac Pro的加入

三年後,蘋果電腦的CPU開始投靠intel陣營,對使用者來說,PowerPC的CPU固然好,但是受限於現實狀況,效能已經無法大躍進,所以,投靠intel是必然的結果
然而intel在一般筆記型電腦用的是Core 2 Dual,雖然比PowerPC好,但不是當時適合用來大量工作的選擇
所以,繼續選擇待載兩顆四核心Xeon的Mac Pro變成了當時的唯一選擇
因此這台也花了我將近十二萬來購入
看似高額的價格,以工作站來說,是剛入門而已,記得當時選到頂,可以要價四五十萬,相信一路跟我們走過來的夥伴都知道
詳文請參考「水果幫的超級戰艦Mac Pro 8核心」

然而,一切的一切,就是為了這個四出的螢幕需求做打算,兩張顯卡,四個螢幕輸出

四個螢幕一字排開,相當豪爽壯麗

可是,最貴的在這裡
分別各具有四個插槽,讓你最多裝到32GB的記憶體,apple原廠報價需要額外的32萬4千8百70元來換這32GB記憶體(8x4GB)...
一條2GB的RAM來說,一般電腦的了不起一千多元搞定,透過管道去買創見,一條2GB ECC 800MHz FB-DIMM也要五六千元.. 所以這額外擴充的8GB,又花了我四萬元…
不過,一切的投資都是值得的
穩定的系統,單純的工作環境,讓我多出了很多時間可以來iPhone4.TW分享新知
有什麼新的硬體,也可以直接在Mac Pro裡面測試

而吉米的兒子Johnny,最喜歡玩的也是這台電腦(他現在六歲,也擁有了一台MacBook 13,他姐姐則是用MBP15)
從那時候開始,大量的資料儲存,就靠畫面右邊那一大堆磁碟陣列來做儲存與備份,靠的介面是FW800,在當時來說,真是又快又穩
那時候我常說,用過Firewire,絕不會想回去用USB2.0的儲存裝置
因為看似簡單,但是大量資料存取起來,你的整台電腦的效能就全部交給他去玩就好了,你都不用操作了

但是,縱使Mac Pro的機殼設計相當優異,內部的散熱也非常的好,不過所謂散熱,也是把機體內部的高熱給帶到機體外面去

所以機器很穩沒錯,但是變成整個辦公室內部室溫就提高了,這在冬天不打緊,但是在夏天,多個一兩度的溫度,就會造成更多冷氣的消耗
那就更別提其他風扇聲所造成工作環境的不完美,也讓人無法專心工作
而且你想想,一台就這樣了,那兩台、三台主機呢?

所以幾年後我survey了這家廠商的解決方案,就是透過CAT.6的網路線,來延長HDMI的訊號,簡單講就是透過CAT.6的網路線,來連結兩端的收發器

電腦這邊加上接收器,走的是HDMI

值得一提的是,在10.8之前,Mac OS X是不支援直接吃HDMI訊號的輸出喔,所以還得用一個轉頭,把訊號轉回DVI,才能正確輸出,而且兩端都是!電腦輸出端跟螢幕接收端都要

廠商直接壓好,並測試通過的CAT.6線材,專門給三個螢幕輸出用

那下面這些黑色的線,就是USB2.0的延長線,最遠可達50米,我用的是20米的

就這樣,在2011年,這樣的技術,讓我把公司所有的電腦,拉到了公司內部的小機房裡面去
要吵就自己去機房吵,如此一來,辦公室安靜了、溫度降低了
只剩下螢幕、鍵盤、滑鼠
其他全部都在機房裡面,用起來真是開心
為了出差與開會,我買了MBA13

2011年七月,吉米發表了一篇「MB再見,擁抱全功能MBA」
跟大家分享,接下來的MBA,不是只有CPU更新這麼一點點,而是大大的不同,因為有了Thunderbolt的加入

也因為如此,所有的擴充、外接需求,都可以透過Thunderbolt來解除封印
而且,起跳價格為31,900元
所以,我也買了一台,來應付我出差、或是外出開會簡報使用…
回到公司,則是放在旁邊,繼續用我的Mac Pro工作站來做事情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今年十月底
說真的這台MBP13-Retina,只是惡魔島光速團的一個寶藏而已
其實吉米壓根沒想要看這台,因為Mac Pro已經足夠應付我在效能上的需求,而MBA13也滿足了我出外洽公的輕便選擇
寶藏在香港開賣的當天,MBP13-R就已經在我們公司的桌上了
想說拍拍照讓大家嚐嚐鮮
沒想到,這卻是是推坑的開始,MBP13-R開機後,我居然就回不去MBA13了...
詳請請參考「MBP13 Retina 讓我的MBA13陷入了危機中...」
到底,我該換掉MBA13,去換MBP13-R?還是MBP15-R呢?
到底,重量是我外出移動的考量嗎?
然而
生命,會自己找到出口
敗家,會自己找到藉口
MacBook Pro 15 Retina

MacBook Pro一直以來都是水果幫筆記型電腦的高階機種,而配備Retina視網膜螢幕的機種,更是高階中的頂規

視網膜螢幕的特色,就是讓你看過之後,回不去的那種
因為用2880x1800的解析度,你是感受不出它厲害在哪裡
但是跟你說,這個解析度是MBA13的四倍,但是卻縮小到只有15吋的螢幕裡面,那個細緻的感覺,就是你回不去的原因

因應視網膜螢幕的顯示需求,所以CPU也是i7四核心共8個Thread,所以運算效能也不用擔心

最重要的是,它配備了NVIDIA的GeForce GT 650M獨立顯卡,這是這篇文章接下來的一切重點

更多的外接介面,如雙Thunderbolt、雙USB3.0、HDMI直接輸出,都是MBP15-R的致勝關鍵

但是,你花了七八萬,買了獨顯版本的MBP15-R,只為了拿來打線上遊戲?!
讓吉米教你怎麼發揮MBP15-R的極限吧
由上面的故事,大家應該就知道吉米怎麼拿電腦來工作
但是,要怎麼取代工作機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多螢幕顯示需求

首先,先來解決多螢幕輸出的需求吧~
還記得上面提過MBP15-R有兩組Thunderbolt的輸出對吧?

所以,去買兩條Thunderbolt 轉 HDMI 的轉接線,就可以搞定兩個螢幕的輸出
那,第三個螢幕呢?

不要忘記MBP15-R的右側有個直接輸出的HDMI接頭啊,所以第三個螢幕就從這邊出來

所以,四個螢幕輸出搞定!

當然別忘記,吉米前幾天分享的「Spyder4Pro 還你真實的顏色瞧瞧」,把螢幕顏色都校正正確啊~
好,講到這裡,你一定會想,四個螢幕輸出,真的夠嗎?
說真的,一般使用需求下,非常非常足夠

其實平常吉米是把MBP15-R蓋起來的,因為真實操作下,正面一個,左右各一個才是真正多螢幕使用的王道
兩個或是四個螢幕都不適合,尤其你最不應該把兩個螢幕相接的邊邊,放在你的眼睛正中間,那你看內容要左右轉頭到死喔
像吉米這樣,中間是主要螢幕,左右放參考資料,或是一些即時訊息視窗
而Retina螢幕是要做Retina網站改版時,才打開來使用
所以別擔心,非常夠用!獨顯就是要這樣用
不要只是拿來打電動這麼浪費,應該要拿來幫你賺更多錢才對啊,是不是啊?(我在幫大家創造換機的藉口啊)
Gigabit網路需求
好,螢幕解決了,接著像我們這等重度網路使用者,接下來會遇到的問題就是
WiFi固然方便快速
但是再怎麼快速也快不過1000M的Gigabit的網路環境
尤其很多人的資料都是放在遠端的NAS或是檔案伺服器裡面
以吉米來舉例,我的所有大型資料都放在檔案伺服器裡面,尤其以iPhoto資料庫、iTunes資料庫等都在遠端
因為就算你選最最最頂規格的MBP15-R,也只有768GB的儲存容量
我的iPhoto資料庫就超過1TB了,再加上iTunes的更不知道到哪裡去了
所以遠端連線開啟是一定要的
若用WiFi去開,會等到死,每秒極限了不起10MB/s

吉米之前有分享過「Thunderbolt 轉 Gigabit 乙太網路接頭 RJ-45」

用Gigabit來傳送1.34GB的檔案,約只要10秒鐘
也就是說Gigabit的傳輸速度最高可達100MB/s 所以那是很大很大的差別
不過…
上面提到了,為了多螢幕輸出,所以我們已經把所有Thunderbolt的接頭給用掉了,但是,我還需要一個來接Gigabit ethernet adapter怎麼辦?
沒得辦,所以只好找其他解決方案,把腦筋動到USB3.0上面去

我在網路上面找到唯一一家,有做USB3.0的Gigabit Ethernet的adpater
雖然它要價1500元,可以給Mac使用
但是最大的問題是,用它之後,居然看不到網芳,我不知道是不是廠商driver的問題,但是我也跟原廠聯繫過多次,就是看不到網芳
意思就是說,你可以上網、做任何事情,但是就是看不到你同網路環境下的其他電腦設備
因此,我只好同時也開啟WiFi,並且在這篇「Thunderbolt 轉 Gigabit 乙太網路接頭 RJ-45」教學中,有教大家怎麼把電腦連線的優先順序給調整
變成Thunderbolt網卡優先於USB3.0網卡,再優先於WiFi
如此一來,透過WiFi幫我們找到網芳,然後實際連線則透過USB3.0的Gigabit網卡傳送資料
所以,Gigabit的網路連線需求又被我解決了…
FireWire怎麼解決?
你一定也想要連結舊有的Firewire磁碟陣列吧?

很簡單,阿婆官網也有賣Thunderbolt to FireWire 轉接器,請參考此篇分享「Thunderbolt 轉 Firewire 800 傳輸線」
我想,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樣吃重鹹,一定要三螢幕輸出,所以這部份是目前唯一還沒找到USB3.0 to FireWire的解決方案
不過還好,因為高階的磁碟陣列還有另外一條路走…
eSATA怎麼解決?

嘿嘿,你們以為吉米沒事買這些都是買好玩的嗎?「USB3.0 轉 eSATA 轉接頭」

有了這條線,你的外接磁碟陣列就可以透過USB3.0走eSATA的方式解決啦
這種產品唯一的問題在於,他只支援single bridge的磁碟陣列
若你是那種4bay各走各的,要插兩條eSATA才能運作的那種,就不行用啦
Thunderbolt的陰謀?
好了,看到這裡,大家一定很想問
螢幕輸出、Gigabit、FireWire、eSATA,甚至額外擴充的USB3.0
這些似乎都應該可以透過Thunderbolt來做輸出解決啊?為什麼啥都沒看到?
其實是有啦

Belkin Thunderbolt Dock ,你要的他都有,但是要賣台幣約一萬二,你要買嗎?
而且也還沒正式販售,已經拖很久了

另外就是吉米前幾天分享的「Matrox DS1 Thunderbolt Docking Station,讓你TB轉USB3.0,要價也要約七千多元台幣,你要買嗎?
不過沒有FW800,也沒有eSATA,更沒有另外一個Thunderbolt來串接…
怎麼會這樣?
這中間當然是intel認證是最大的問題,尤其開發廠商總是不希望開發一個產品只能給水果幫使用,一定也要給win8的使用者使用
但是intel的政策就是win8每三個月要送認證一次,最好是有這麼凱的廠商可以定期這樣納貢啦
難道,真的這麼大的地球裡,沒有其他解決方案嗎?
唉…
其實有…
而且,老早就被算計好了,你也一定也看過了

對,就是這個27吋的Apple Thunderbolt Display
上面你想要有的額外介面,除了eSATA跟USB3.0之外,他全部有!!
而且還多給你MegSafe的插頭,還能順便幫你的MBP15-R充電…

然後一次可以接兩顆 …
兩顆螢幕全部接上之後,你居然還多兩個空的Thunderbolt接頭
吼,多氣人啊… (丟筆)
這下你們知道阿婆的算計功力了吧… 非常的厲害啊~
那重量呢?
好吧,既然上面的問題都被解決了
那MBP15-R(2.02公斤)跟MBA13(1.35公斤)的重量差了670公克(約五支iPhone4S的重量)
很重要嗎?
哈,上面的各種方式,已經讓我的MBP15-R可以完全取代了我的Mac Pro在公司的任務
出門在外呢?

其實早在我使用MBA13的時代,我就不再「揹」電腦出門了,我全部都放在這咖「我的新小超跑Rimowa商務箱」

這咖「Rimowa Salsa Delux Business Trolley 四輪版本」是我出門在外的最佳夥伴,最多可以放兩台MBP15-R加上其他配件

方便極了,就這樣,我不再背背包了,不管是搭火車、搭高鐵
所以重量完全已經不是我要關心的重點
那剪輯影片呢?

我想你們應該都看過MBP15-R的介紹,由於Retina螢幕的關係,右上角的影片剪輯預覽區,可是貨真價實,Pixel to Pixel的1920x1080的顯示畫面,相當相當犀利

而在「剪輯」上,效能真的不可同日而語
好啦,吉米要轉換成白話文解釋給大家聽
在影片「剪輯」上面,不管你是用MBP15-R、MBP13-R,甚至是MBA13、都可以,甚至可以輕鬆剪輯
差別只在於你套用效果之後要等多久看到結果,還有就是匯入要多久之後才可以開始剪輯

其實你只要在FCP X 裡面,Use Proxy Media 來播放、剪輯即可
所以,剪輯都很簡單啦
一切一切的重點,在於「輸出」
說真的,你要輸出你剪輯好的影片,可不是按下Save這麼簡單,還要運算render,甚至還要encode編碼成例如H.264的格式,你才能在iPhone或是iPad上面看,甚至是上傳YouTube分享等
這時候,才是真正差別的所在
吉米要跟你說,就算是我用八核心的工作站Mac Pro來輸出影片,該等的,還是要等,比原始影片時間多個幾倍,甚至幾小時的都是家常便飯
例如5分鐘的影片,輸出卻要25分鐘,甚至要幾小時
因為「那是正常的」!
端看你用了多少效果以及複雜的剪輯
若你等不及,你想要花錢買時間
你可以跟吉米一樣買台工作站

然後加裝這張Matrox Compress HD的專用H.264壓縮卡
那你就可以跟吉米一樣,把輸出時間,縮短成接近你影片時間,但是也不可能五分鐘的影片,變成5秒解決
所以該花的還是得花,不然就是利用睡覺時間,或是下班時間讓他去算吧
若你是靠此賺錢,那請投資一台專門算圖的電腦,用硬體壓縮來加速減少你等待的時間,這樣你才賺的到錢!
所以,這邊吉米要告訴你的是,該等的,還是得等
不然就是花錢去買硬體壓縮解決方案來解決問題
上面一切似乎都很美好,沒有缺點嗎?

沒錯,從大型工作站變成了現在吉米可以到處隨意工作的解決方案
我們花了大錢買了強效的硬體
當然希望能把它的能力發揮到極限
但是
真的沒有缺點嗎?
其實,還是最前頭的那句話
高效能運算,相對的就會帶來溫度的提升
所以,下一篇
吉米要跟大家分享,如何散熱的話題
例如

LUXA2 M1-Pro 施華洛世奇水晶筆電散熱器
敬請期待
後記
阿西摩在fb提醒我一個重點
對,沒錯,吉米的MBP15-R是16GB RAM的版本
記得RAM一定要加到滿喔,千萬不要省!